[ 本片背景 ]
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歷史,也是中國人口大遷徙的歷史。大遷徙中絕大多數是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徙,由經濟欠發達地區到經濟發達地區就業,這幾乎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次人口遷徙,據統計外出打工的農民人數有兩億之多。
農民們離別親人,告別故土到城市打工,可以說是迫于生計,也可以說是為了改變家庭的命運,是為了孩子將來能比自己過得好。城市因他們的參與和貢獻,加速了發展的步伐;鄉村卻由于青壯年的離開,變得有些空蕩和寂寥……空蕩蕩的房子里只有兒童和老人留守,據統計留守兒童的數字是6400萬,而這幾乎成了現在中國鄉村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在外打工的村民大都渴望能回到家鄉,在家鄉這片土地上發展,哪怕掙的錢少一點,但不再“骨肉分離”!中國人濃濃的鄉情鄉愁都都蘊含其中。
作為影視工作者,身上肩負著社會責任,應該關注社會、關注民生、關心百姓的心聲并有所擔當。留守兒童和他們家庭的命運,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都令世界矚目——為中國農民畫像,為中國農民立言,為應該引起全社會關注的幾千萬留守兒童立言。
[ 本片內容 ]
本片通過跟蹤拍攝河南民權吳老家村的留守兒童和他們家庭的命運及一個村莊一年四季的農業農情,和他們的父母在城市打工的狀況,為留守兒童畫像,為中國農村寫真。關注中國的三農問題,關注到城市打工的農民在他鄉的工作與生活。描繪他鄉與故鄉的對話、城市與鄉村的碰撞,表現當下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況和轉型期的中國鄉村所面臨的問題,傳達民風、民情和民意。
以理性、客觀、溫暖、悲憫的情懷走進鄉村、觸摸鄉村。尊崇生命的律動,保持生活的質感,表現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和命運,表現中國當代轉型期的普通中國農民的生活和他們寫就的鮮活的歷史……
長篇多集紀錄片《鄉愁》恪守藝術創作要葆有社會良知和藝術家的良心,要植根生活,與時代同呼吸,與人民共命運,“把人民的冷暖放在心中”的現實主義創作方向——關注中國九億農民和幾千萬留守兒童的命運,堅持紀錄片的探索發現和人文關懷的精神。希望《鄉愁》成為一部無愧于這個時代的有擔當、有筋骨、又溫暖人心的作品。
[ 本片敘事與美學追求 ]
農業農情、鄉村留守兒童留守老人、城市打工父母的生存狀況是本片的三條敘事線,三條敘事線相互交織。該片在保持比較純粹的紀實風格中運用了白描與素描相結合的創作手法,即達到了寫實與寫意的相互交融。在片子的結構設置上,是依據人物驅動、情節驅動和問題驅動的混合驅動形式來完成敘事的。蘊含的深層的矛盾沖突是社會性的、普遍性的。而不時外在的,要著力彰顯的。是娓娓道來、潤物細無聲的風格,不是戲劇性尖銳化的矛盾沖突的疊加。注重內在蘊含的沖突與張力,彰顯人性的力量和情感的真摯。
該片導演韓君倩同時兼任該片的攝影和剪輯,真正實現了一次完整意義上的“攝影機自來水筆”式的寫作。該片是作者的又一次跟蹤拍攝,是一次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的實踐。
[ 本片創作歷程 ]
本片是一次跨度兩年、累積拍攝時間長達100多天的跟蹤拍攝,是又一次直接電影和真實電影相結合的創作實踐。到第一季1-9集已經完成(現有兩個版本:8集/9集),前后期歷時近四年,是作者的又一部嘔心瀝血之作。
本片的關注度、著眼點和長時間的跟蹤拍攝方法在中國幾乎還是一個空白,而且表現一個大歷史中留守兒童及他們在外打工的父母和鄉村社會農民的命運很有必要——時代使然、歷史使然。
現已完成了多集紀錄片《鄉愁》第一季《月是故鄉明》的后期制作。目前準備制作電影版《月是故鄉明》,時長100分鐘左右。
《鄉愁》第二季《他鄉念故鄉》、第三季《麥浪滾親情濃》……也將陸續與觀眾見面。
[ 主創團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