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主辦紀錄片《總師傳奇》
線下研討會順利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2022年09月08日 18:08 | 來源:中央新影集團 | 手機看新聞
8月26日,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主辦的紀錄片《總師傳奇》線下研討會順利在京召開。與會人員就“工程類科學紀錄片創作的趨勢與發展“這一主題展開激烈討論。
會議由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池建新主持,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會長張力,《總師傳奇》總導演鮑永紅等主創人員出席會議。該會邀請到該片首播平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精品財經紀錄》副制片人張子奕及導演羅芳華;中鐵設計京張高鐵清河站設計負責人建筑院副院長馮小學,中鐵設計電通院副總工程師李紅俠;國內紀錄片領域重要專家首紀協會長陳大立,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以及科普領域專家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普時報》原總編輯尹傳紅;同時邀請到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新媒體處副總監范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宣傳工作部新聞處處長魯姝,國家能源集團傳媒中心有限公司影視發展部主任文閔等嘉賓,圍繞“工程類科學紀錄片創作的趨勢與發展”這一主題各抒高見。
中央新影集團副總經理 池建新
紀錄片《總師傳奇》選取我國不同領域的四個頂尖工程項目——國電舟山普陀6號海上風電場、京張高鐵、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一期航站樓、拉林鐵路,以總設計師和總工程師的工作為線索,層層剝繭,環環相扣地展現了一個個看似不可能的工程項目是如何一步步從無到有、從紙面到地表最終變成現實的。
========= “中國科普”引領示范,助力中國建設 =========
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會長張力代表主辦方致辭道:為了提高中國科學紀錄片創作隊伍的素質和創作水平,加強各創作團隊的交流與合作,首紀協特成立科學紀錄片專委會,它將致力于科學紀錄片的創作、推廣、交流、培訓、學術評獎等相關活動。紀錄片《總師傳奇》作為專委會推出的第一部作品,有著特別的意義?,F在紀錄片的外延越來越廣泛,它們可能有一個共同的特性,就是尊重真實。之所以打出了科學紀錄片的旗號,就是希望通過推介而將科學知識這一類題材的創作推動起來,在全社會范圍擴大它的影響力,在垂類上做得更加直接,這是我們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創辦的初衷。
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會長 張力
《總師傳奇》作為片名,人物的“傳奇”性是通過總師們完成的“不可能”工程的傳奇性體現出來的。該部紀錄片總導演鮑永紅簡述了紀錄片從醞釀、策劃到拍攝、后期制作的過程,梳理了這部工程類科學紀錄片整體結構的思路,表示紀錄片《總師傳奇》希望能從每一個龐大繁雜的工程項目系統中選擇最能代表項目難度的設計施工難題的解決過程作為線索來結構全片。特別是紀錄片的表達,要兼具學科性與通俗性,但并不意味著知識會打折扣?!犊値焸髌妗穲猿钟眠壿媷烂艿姆绞竭M行相關知識硬科普。為了深入淺出地解讀這四項重工,導演組通過采訪和學習,對片中內容涉獵的海工、地質、橋梁、抗震、電氣等學科領域的知識進行全面梳理,建立全片邏輯——既有工程建設故事講述,也有工程師設計思路和工程原理的詳細講解。在拆解和講述難題解決的過程中,進行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識科普。
紀錄片《總師傳奇》總導演 鮑永紅
作為節目出品單位和播出平臺代表,紀錄片《總師傳奇》制片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精品財經紀錄》副制片人張子奕特別表示,大國工程的建造來之不易,如何運用鏡頭講述工程?如何將大國工程推向全世界?這是非常有門檻的。創作團隊不僅很好地詮釋了工程建造的原理,更是站在受眾的角度上輕描淡寫地表達出來,足以見得紀錄片團隊的創作功力。
《總師傳奇》上周在二套首輪播出,播出完畢,大屏觸達2000多萬觀眾,在業內和普通觀眾中引起了較為廣泛的好評,而二套紀錄片的受眾以35-64歲男性為主,他們基本屬于高知群體,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所以說這個工程類題材與二套的收視群體非常契合,得到了它最應該得到的高學歷觀眾的關注。希望該片未來有非常好的二次開發和持續性輸出。
紀錄片《總師傳奇》制片人 張子奕
========= 以科學視角講述,助力中國工程 =========
作為紀錄片的講述對象,來自中鐵設計京張高鐵清河站設計負責人建筑院的馮小學副院長表示,一百多年前的京張鐵路曾是中國人自主設計修建的第一條鐵路,今天,京張高鐵已經成為中國高鐵的實體名片,鐵路行業跟一般民用建筑有很大不同,我們有站場、線路、隧道、橋梁等近二十個專業,所以京張高鐵的建設背后需要依靠一個上百人的團隊,才能將其建設完畢。而這次參與紀錄片《總師傳奇》的拍攝,第一次認識到紀錄片的創作同樣也是一個團隊精誠合作的結果,要把片子做好需要付出很多心血。
京張高鐵清河站設計負責人建筑院副院長 馮小學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張同道認為,這一類的片子還是有一定的受眾需求的,在國際上其實非常受歡迎,應該持續開發下去,找到片子自己的DNA和核心競爭力,形成IP以及周邊開發,對于科普類紀錄片,在內容深度方面,要找到觀眾的接受程度,把握觀眾的觀看心理節奏,在表達上,應該更多地去影響我們的下一代,這也是紀錄片所具備的科普屬性的需求。
北京師范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主任 張同道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張延利認為這部紀錄片非常硬核,是很純粹的硬工業題材,這類題材在紀錄片領域創作難度較大。目前講美食的紀錄片很多,講煙火氣的紀錄片很多,但是在近十年的紀錄片發展過程中,科學類紀錄片卻非常罕見。本片首先在視覺上的沖擊很直接,其次是數字敘述的力量,比如說風電扇葉400萬次的測試,這種數字沖擊是非常大的。
中國紀錄片網負責人 張延利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普時報》原總編輯尹傳紅認為這部紀錄片作品視角獨特,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雖然它是一部工程類科學紀錄片,但是它的畫面十分優雅,很好地借鑒了文藝作品中的一些敘事手法,比如矛盾的凸顯,事物的變遷,情感的起伏,包括人物的特寫,器物的呈現,還有非常貼切的配樂,這幾方面結合起來,可視性很強,這就是所謂的一種高級視角。同時他認為這部紀錄片涉及到我們國家基礎科學,前沿科技,經濟民生,健康保障,跟我們整個的國家發展,經濟的建設,老百姓的現實生活結合很密切,所以這樣的片子是值得一直拍下去的。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理事長、《科普時報》原總編輯 尹傳紅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新媒體處副總監范可,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宣傳工作部新聞處處長魯姝,國家能源集團傳媒中心有限公司影視發展部主任文閔,作為大國工程的企業代表也紛紛表示出了作為科技單位的需求意愿,希望在日后的紀錄片創作中更多地融合臺前幕后的科技工作者,把他們的故事融入到科普紀錄片當中,為科技工作的宣傳貢獻力量。
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新媒體處副總監 范可
中國海洋石油集團公司宣傳工作部新聞處處長 魯姝
在會議最后,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會長陳大立作總結性發言,陳會長首先對該片順利播出表示祝賀,并希望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不斷向公眾推介優秀的科學紀錄片,與各界人士廣泛、深入交流,共同探討科學紀錄片的發展與創新,充分發揮科學紀錄片專委會對中國科學紀錄片創作、推廣、交流、培訓、學術評獎等相關活動的組織和促進作用。
紀錄片就是影像媒體,最關鍵的一個任務是完成跟觀眾的約會,它是跟觀眾有契約,讓觀眾來接受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就要考慮應該用什么方式把觀眾約過來。首紀協最近協調在京的行業協會和學會,建立了一個協作體,一旦產生了選題意向,就可以通過協作體邀請專家,共同探討,形成可以把觀眾“約過來”的紀錄片項目。希望這個協作體能夠發揮它的作用,幫助大家做一些事情,我們大家共同努力,共同促進科學紀錄片專業委員會的發展。
首都紀錄片發展協會會長 陳大立
本次會議主辦方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匯集了國內科學紀錄片創作的主力團隊,創作《總師傳奇》的中央新影發現紀實傳媒就是其中重要的會員單位,該單位自成立以來,不僅繼承北京科影六十年科學紀錄片的創作傳統,更加積極探索新時代科學紀錄片的創新發展之路,近年來連續推出了《登峰》、《手術兩百年》、《門捷列夫很忙》等多部現象級科學紀錄片。紀錄片《總師傳奇》打開了中國工程類科學紀錄片的新視角,呈現了科普紀錄片的新語態,不僅系統地展現大國工程項目的誕生過程,揭秘大國建造背后中國建設者的工程人生和這些令世界驚嘆的中國工程何以成為奇跡的真實邏輯,還記錄了背后的中國速度和中國智慧。
紀錄片《總師傳奇》線下研討會順利在京召開
未來,首紀協科學紀錄片專委會各會員單位還將持續關注大國工程相關題材,記錄一代代工業制造者是如何推動國家強盛,民族興旺,成為薪火相傳之不竭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