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八路軍總政治部的組織和領導下,在延安成立了“八路軍總政治部延安電影團”,由此開創了人民新聞紀錄電影事業。 延安電影團從成立之時,就始終堅持黨的文藝方向,緊密結合現實斗爭,把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作為制片的主要目的。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為新聞紀錄電影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 今天,當我們翻看那段記錄在膠片上的歷史歲月,更加敬佩前輩們為人民新聞紀錄電影事業而奮斗的精神。難忘的歲月,永遠使人懷念;難忘的歲月,永遠催人奮進!
1938年,荷蘭紀錄片導演伊文思來到中國拍攝。國民黨政府不僅限制和監視他在國統區的活動,還對他去延安拍攝的要求百般阻撓。離開中國前,在周恩來同志的安排下,伊文思設法將一架35毫米攝影機和數千尺膠片贈予將赴延安的攝影師吳印咸。這就是當年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的前身——延安電影團擁有的第一臺攝影機,它拍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部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記錄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共產黨第一代領導人的革命活動及延安的生活片斷。
1938年10月,在陜西省中部縣黃帝陵開拍了《延安與八路軍》。一群群從祖國四面八方匯集來的青年,經過這里奔赴延安,表現出“天下人心歸延安”,這是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這部影片由袁牧之編寫提綱,吳印咸、徐肖冰擔任攝影工作。雖然最終沒有完成上映,但是它拍攝的許多素材,在后來中蘇合拍的《中國人民的勝利》和《解放了的中國》等影片中被使用。作為延安電影團的第一部影片(也是人民紀錄電影的第一部影片),產生了極為廣泛的影響和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是延安電影團在延安拍攝的唯一一部完整的影片,邊區軍民稱它為《南泥灣》。攝影:吳印咸、徐肖冰;編輯:錢筱璋;洗。褐軓某。
影片表現了白求恩同志為中國的抗日戰爭而獻身的共產主義精神,表現了白求恩在邊區工作時多次把自己的血液輸給傷員;冒著敵人的炮火、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傷員的事跡。攝影:吳印咸 編導:姜云川、段洪。
影片反映了在延安工作和生活的紀錄電影工作者對延安的美好的回憶。延安永遠為人們懷念和敬仰。該片是用延安電影團所拍資料于1961年編輯而成。攝影:吳印咸等 編導:高維進、姜云川。
在1938年秋季,在延安八路軍總政治部領導下成立了電影團,下轄一個攝影隊和一個放映隊。當時技術人員很少,攝影隊的六七個干部中,只有三個電影專門工作者。 1939年1月,攝影隊從延安出發到華北敵后,拍攝了第一部解放區的歷史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1940年以后攝影隊回到延安,在國民黨反動派物資封鎖下,繼續拍攝了:《陜甘寧邊區第二屆參議會》《十月革命節》《邊區生產展覽會》《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等影片。這些影片都是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制成的。
這次難忘的見面和周副主席親切的教誨,是我人生轉折的關鍵,也是我一生中取得這樣與那樣一點成績的動力。 1937年冬,我從山西五臺八路軍總部到了延安。在延安,我作為八路軍后方政治部宣傳科的攝影干事,進過抗大學習,還擔任過陜甘寧邊區抗日電影社的技術部長?傊,那時在延安搞攝影的人很少,我是這很少攝影工作者中的一員。
電影團從前方回到延安后,由于國民黨的封鎖,電影器材缺乏,工作開展受到阻礙。我們這時只能根據僅存的一點器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們為邊區軍民放映一些蘇聯電影,拍一些邊區軍民戰斗、生產、生活的照片,開辦培訓班培訓攝影干部,其他的時間就搞生產。
歲月流逝,記憶猶存。記得在1938年,袁牧之同志和我在武漢八路軍辦事處,聆聽周恩來同志的談話,至今言猶在耳。 恩來同志談到延安和各抗日根據地的廣大軍民在抗擊日本侵略軍中有許多壯舉,都應該用影片記錄下來,用以擴大抗日救國宣傳,團結教育人民。 這樣,牧之和我牢記恩來同志殷切的希望,帶著伊文思慷慨贈送的一臺35毫米“埃姆”攝影機、一臺從香港購來的16毫米“飛力姆”攝影機和8000多尺膠片,到了當時黨中央所在地——延安。
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是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下,于1938年秋在延安建立。最初只有七個人,其中袁牧之、吳印咸、徐肖冰是從事過電影工作的,另有李肅、魏起、葉倉林沒有搞過電影,是從抗大調來的。1939年后,相繼調到電影團工作的還有馬似友、吳本立、周從初、錢筱璋、程默。1939年初,電影團攝影隊在拍完陜北抗日根據地的材料之后便離開了延安,到敵后根據地去拍攝。
1942年后,電影團的同志們努力克服各種困難,攝制完成了大型紀錄片《生產與戰斗結合起來》,邊區的群眾親切的稱它為《南泥灣》。當影片在陜甘寧邊區各地巡回放映時,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人們爭先恐后地趕來觀看,一時轟動了邊區,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