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紀錄電影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嚴重的干擾,但大多數新聞紀錄電影工作者在逆境中奮斗,繼承發揚紀錄電影優良傳統,深入現實生活,奮戰在第一線,用膠片真實地記錄了這個時期國家的發展與建設、社會的動蕩與變革。 1970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70年代中美關系的變化,1976年唐山大地震、偉人離去、粉碎四人幫,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一個又一個重要的時刻,永遠定格在共和國的史冊上。
1970年4月25日18點,新華社授權向全世界宣布:1970年4月24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頃刻間,北京鑼鼓聲四起、鞭炮齊鳴。第一顆衛星在太空播送著“東方紅”樂曲,聲音清晰宏亮,響徹全球。
1970年
1971年 7月9日凌晨4時30分,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以外交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方式開始了他僅有48小時的秘密中國之行,為尼克松總統訪華鋪好道路。7月16日中美雙方同時發表公報,由此開始中美關系新的歷史篇章。
1971年
1972年2月21日11點30分,首次訪華的美國總統尼克松走下飛機,與前去迎接的中國總理周恩來伸手相握。這個跨越遼闊海洋的握手震撼了世界,標志著一個時代的過去,另一個新的時代開始。
1972年
1973年10月19日,斯諾先生骨灰安葬儀式在北京大學未名湖畔舉行。1972年2月15日,斯諾先生在瑞士日內瓦因患癌癥病逝。他留下的遺囑是:“我愛中國,我愿在死后把我的一部分留在那里,就像我活著時那樣……!
1973年
1974年4月4日—16日,鄧小平率中國代表團出席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這是他1966年以來首次在國際講壇公開露面。鄧小平在大會上發言,全面闡述了“三個世界”的理論和中國的對外政策。30多分鐘的講話,多次被掌聲打斷,場面感人。
1974年
1975年5月27日北京時間14點30分,我國登山隊員再次成功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并配合科學工作者取得大量科考成果。他們是副隊長潘多(女),男隊員索南羅布、羅則、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貢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欽。
1975年
1976年中國人經歷了集體的大悲與大喜。繼周恩來于1月8日、朱德于7月6日相繼逝世之后,9月9日毛澤東主席也離開了我們,全國人民沉浸于巨大悲痛之中……而一個月后,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又把人們推向了多年沒有的喜悅。
1976年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正式宣布當年立即恢復高考。關閉了11年的高考閘門終于再次開啟,570萬名考生涌向考場,這是共和國歷史上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這是一個民族對知識的渴求,是一個國家的時代拐點。
1977年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北京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次會議,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承擔起了這個艱巨的歷史使命。
1978年
1979年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的紀錄片 《藍天抒情》填補了我國電影史上沒有完整地航拍紀錄片的空白。影片用優美的鏡頭描繪祖國960萬平方公里的錦繡河山、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影片放映后,受到海內外觀眾的稱贊。
1979年